top of page

為什麽越來越多聲音鼓勵學生鼓勵學生修讀 STEM 科目

近年創新科技發展一直是本港備受關注的議題:

  • 去年頒布的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確立了香港在國家整體發展中的角色和重要功能定位,當中提出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目標。

  • 在新任行政長官人選李家超的政綱中,也用了重要篇幅,強調「發展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帶動香港經濟轉型」,並形容香港「無創科無未來」。

人才是創新科技發展的關鍵,創新科技人才不足已經是困擾香港創科發展多年的問題。

雖然政府已推出多項措施,積極招攬全球創科人才,但長期而言,理順香港創科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對香港青少年STEAM教育的系統性建設,才是解決香港創科人才問題的「治本之策」


特區政府在2015年的《施政報告》中,首次提及要推廣及強化STEM教育,並在2016年發表《推動STEM教育—發揮創意潛能》報告,將STEM教育廣泛引入中小學課程。

隨著政府不斷投入資源,推出政策激勵,中小學創科教育已取得顯著成績。

自STEM成為政府教育發展藍圖後,教育局於2016年年底推出新網站,發佈有關香港STEM教育的最新資訊,亦於2016年向每所小學發放一筆過的10萬港元津貼,以提升STEM教學資源;2017年,向每所中學提供20萬港元的同類津貼。

與此同時,本港以「STEM」為招牌的活動班、教材、暑假訓練營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究竟在各大報章所提及的STEM或STEAM又是甚麼?


STEM教育即是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四個範疇的縮寫,而STEAM,即是加入藝術(Art)的元素。


因此,STEM教育於過去20年內日益被受重視,並成為全球教育焦點,相關課程亦油然而生,並逐漸遍及至英國、中國、法國、南韓、台灣等地。


它有別於傳統的科目,重於跨學科知識外、特別著重培訓學生的邏輯思維、解難能力、創新技能的應用、協作能力、創意力等能力,令學生能應對未來社會及全球因急速的經濟、科學及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轉變和挑戰。


香港政府投放大量資源,除了上述提及的向中小學發放10萬元及20萬元的一次性津貼外,學校亦可額外申請優質教育基金最多200萬元的資助;


甚至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提及,政府將於未來三個學年推行「中學IT創新實驗室」計劃,每所資助中學可獲一百萬元,可自行購置所需的資訊科技設備及專業服務、舉辦相關的課外活動等,讓學生加深對人工智能、雲端運算等認識。


然而,學校怎樣利用這些資源,就各施各法:


因為STEM沒有固定教學課程範圍,有學校早已把STEM融入正規課程內,成為獨立的一科,有些則融入常識及電腦課程內;


有些則是安排在課後一兩小時的課外活動,希望透過活動讓學生由學習「動手做」(learn to do)到「由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再透過學生主動的反省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以領會事物或活動間的關連,從而掌握相關能力。


為提升學生興趣及動機,大多的活動更以「讓學生就日常生活問題,設計和擬定具體及有創意的解決方案」,嘗試把知識應用拉近自身與社會。


但如何包含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的運用?


最常見的就是水火箭,以水壓作為推動模型火箭的力量;又或融合綠色生活及環保的元素,利用不同物料,制作橡皮筋動力車。


不過現時最常見的就是編程機械人,簡單而言就是學生需利用不同組件砌成機械人後,再讓學生學習寫Code(編碼),令機械人完成不同任務又或做出各種動作,一盒編程機械人的價格可由1500港元起,曾有學校以每盒港元兩萬的價錢購入數部由韓國出產的跳舞機械人供全校使用。


但投入大量金錢及資源就可提升學生的創科能力?這並沒有必然的關系,要達至讓學生在學習中明白及運用相關知識,發揮創意及引發創新思維,最後還是需要老師的課堂設計及作出怎樣的啟導。


Comments


bottom of page